如果企業內的管理者與跨部門同事意見不合時,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態。如果是您,您會選擇與哪位同事合作?

大多數的人會選擇跟第三種人合作,那第三種人有哪些特徵?通過哪些方法説明企業的管理者具備這些特徵:
• 以結果為導向,對自己的行為和結果負責任;
• 在遇到問題時,不為自己找藉口或指責他人,更關注解決方案;
• 提升人際關係,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迴圈圈。
這樣的管理者,他們的內在心態是開放的,被美國亞賓哲協會稱為「向外的心態」。
反之,封閉的狀態被稱為「向內的心態」。向外心態的培養是促進合作的關鍵。
美國亞賓哲協會在人文領域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很多培訓強調正確的行為是什麼,
卻忽略了行為底下更深的東西—心態(Mindset)。心態不改變,行為很難突破。
本課程講解的就是不同心態及其影響。
課程中讓學員對自己的行為背後的心態不斷進行反思,
瞭解自己如何陷入封閉,並可以怎樣走向開放的心態,從而能正確掌控自己的心態,
並發揮正面積極的力量。課程從心態著手,填補國內培訓市場在內心課程的空白。

課程特點
• 這是一門直指內心的課程,填補國內培訓市場在內心課程的空白。
• 深入淺出,用隱喻的方式教學,轉化心態即能轉化行為。
• 解決如何掌控自己的內在狀態,以正向積極的心態對待工作及工作中的人際關係,並落實行為層面的改變。
客制化提示
• 案例客制:課前老師瞭解企業要求和學員狀態,授課時引導學員用自己的案例進行思考。
“可以用《選擇》的理念來解放員工的思想,釋放潛力和公司的文化契合,能夠幫助參加培訓的人理清界限和與人相處的基本之道,提高自我認識的意識和能力。這個課程對我們公司適應組織結構的變化和完成企業重組的變革起到了深層的影響。”
“《選擇》從新的視角,用淺顯的語言給我們講解了一個不斷更新的道理。它不僅成為公司宣導的理念,有助於企業的成長,改變了日常思維認識中的不足,意識到日常工作中的不足及認識的盲區。按照自己的處境,保持盒子外的思想,做冷靜分析和客觀的判斷,步入“卓越”之門,因為,它能讓人感受到靈魂的震顫,心靈的滌蕩,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成為員工自我激勵,自我拓展的座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