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忘記密碼 >>

如果您已經是AMA會員,請在 登入 後下載相關資料

如果您已經是AMA會員,請在登入 後添加至我的最愛

如果您已經是AMA會員,請在 登入 後索取目錄

當前位置:首頁 >課程體系 >課程詳細

選擇:打破協作壁壘

覺察自身心態(Mindset),保持開放的領導狀態

課時:2

Level: 中階經理

價格:待定

如果企業內的管理者與跨部門同事意見不合時,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態。如果是您,您會選擇與哪位同事合作?

 

 

大多數的人會選擇跟第三種人合作,那第三種人有哪些特徵?通過哪些方法説明企業的管理者具備這些特徵:

 以結果為導向,對自己的行為和結果負責任;

 在遇到問題時,不為自己找藉口或指責他人,更關注解決方案;

 提升人際關係,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迴圈圈。

 

這樣的管理者,他們的內在心態是開放的,被美國亞賓哲協會稱為「向外的心態」。

反之,封閉的狀態被稱為「向內的心態」。向外心態的培養是促進合作的關鍵。

美國亞賓哲協會在人文領域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很多培訓強調正確的行為是什麼,

卻忽略了行為底下更深的東西—心態(Mindset)。心態不改變,行為很難突破。

本課程講解的就是不同心態及其影響。

課程中讓學員對自己的行為背後的心態不斷進行反思,

瞭解自己如何陷入封閉,並可以怎樣走向開放的心態,從而能正確掌控自己的心態,

並發揮正面積極的力量。課程從心態著手,填補國內培訓市場在內心課程的空白。

課程效益

 心態:意識到自己處於哪種內在狀態,做出自己的選擇。

 技能:瞭解自我違背的過程和自我合理化的方式,識別自己的內在狀態,減少共謀對峙,掌握跳出盒子的步驟。

 應用:促進人際關係,創造和諧的企業文化。

課程綱要

為什麼心態很重要

  • 心態決定行為,行為產生績效結果。那面對挑戰和機會,不同心態的人會是什麼樣的呢?不同心態的組織會是什麼樣的呢?

兩種心態

  • 「向外心態」:認為他人像我們一樣重要,情緒是平靜的,更容易合作;專注於大家的結果。
  • 「向内心態」:認為他人沒有我們重要,情緒是負面的,更容易引起衝突;專注於自己的結果。
  • 向内的心態有3 種狀態:工具、障礙和空氣,什麼時候人們會把他人當成工具、障礙和空氣呢?這樣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我們如何掉入向内的心態

  • 人們通常都想選擇「向外心態」,那麼,什麼時候會從「向外心態」轉變為「向內心態」呢?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呢?這種轉變帶來什麼結果呢?
  • 自我覺察工具:自我違背

向内心態的典型表現

  • 在「向内心態」時,人們需要「自我合理化」,誇大自己所看到的現實或者掩蓋別人看到的現實,以證明自己是對的。「 自我合理化」是怎麼回事呢?如何覺察自己的自我合理化呢?
  • 「自我合理化」有4 種方式:「我比你行」、「我該得到」、「我比不上」、「我必須被視為」。
  • 我們常用哪種「自我合理化」方式呢?我們是怎麼想,怎麼說的呢?
  • 自我覺察工具:向内心態的典型表現

向内心態→跨部門壁壘(共謀對峙)

  • 當感知到對方在責備自己時,就會責備過去,這樣來來回回,兩個人的相互責備就越來越強烈,都處在向內的心態中,容易產生衝突。兩個人之間的衝突,蔓延開來,會引發兩個團隊間的衝突,跨部門間的壁壘由此形成。
  • 自我覺察工具:共謀對峙

如何轉成向外的心態

  • 當對方在向內心態,那如何去影響他人跳出來,變成向外心態呢?可以做些什麼呢?
  • 瞭解與自己工作相關的人有哪些?當自己處於向內心態與向外心態,對跟他人的協作會有什麼影響?
  • 在工作中如果自己處於向外的心態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如何能夠做到向外的心態呢?
  • 轉變心態工具:消除共謀對峙

我們如何在工作中應用

向外工作

  • 在工作中,如何運用向外的心態?如何看到别人的需要?如何調整努力以更好地幫助對方?如何衡量對他人的影響,找到可以調整的地方?
  • 轉變心態工具:向外心態圖

向外負責

  • 如何衡量我們的績效?在做某件事情的能力如何?對别人有什麼樣的影響?自己的努力程度如何?
  • 轉變心態工具:3A+

 

 課程特點

 這是一門直指內心的課程,填補國內培訓市場在內心課程的空白。

 深入淺出,用隱喻的方式教學,轉化心態即能轉化行為。

 解決如何掌控自己的內在狀態,以正向積極的心態對待工作及工作中的人際關係,並落實行為層面的改變。

客制化提示

 案例客制:課前老師瞭解企業要求和學員狀態,授課時引導學員用自己的案例進行思考。

“可以用《選擇》的理念來解放員工的思想,釋放潛力和公司的文化契合,能夠幫助參加培訓的人理清界限和與人相處的基本之道,提高自我認識的意識和能力。這個課程對我們公司適應組織結構的變化和完成企業重組的變革起到了深層的影響。”

“《選擇》從新的視角,用淺顯的語言給我們講解了一個不斷更新的道理。它不僅成為公司宣導的理念,有助於企業的成長,改變了日常思維認識中的不足,意識到日常工作中的不足及認識的盲區。按照自己的處境,保持盒子外的思想,做冷靜分析和客觀的判斷,步入“卓越”之門,因為,它能讓人感受到靈魂的震顫,心靈的滌蕩,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成為員工自我激勵,自我拓展的座佑銘。”

掃描QR Code
加入AMA台灣Line官方好友
AMA台灣電話:
+(886)2 3765-6668